客户风采
神奇的“叠石桥”,中国家纺产业的财富之桥

从南通市区驱车向东约半小时,就到了久负盛名的“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我公司的客户“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另外两家客户“紫罗兰家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宝缦家纺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址虽然不在家纺城,但当初都是从这里创业后发展壮大的。我公司辅导以上客户分别获得通州区政府质量奖、南通市市长质量奖和江苏省省长质量奖,与家纺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叠石桥”的前生今世充满好奇,同时怀揣敬意!偶然看到这篇介绍“叠石桥”历史的文章,便在这里分享一下,供有兴趣的读者了解。(文章来源:记忆南通,作者:张春华)

“叠石桥”因桥而名,神话般的叠石桥何时建造、何时消失的呢?那要从180多年前说起。清朝道光年间,通州区川姜镇川港老街向北三公里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界河,河南属通州地界,河北归海门管辖,总长4700米左右,河宽约12至15米。这条河弯弯曲曲穿过田野,犹如一条小蛇逶迤游动。令人称奇的是约在河道中段,突然以100度左右的角度拐弯呈南北走向,约50米后又恢复东西走向。这形状神似手摇纺纱车上的手车柄,故当地人称之为“手车柄河”,又把拐弯的这部分称为“金三角”。这不知是天意之作呢,还是先人有意为之?

当年海门地界上本地人杨国民在界河北创办了大小五座窑,占地100多亩,雇工200多人,青砖青瓦供不应求。为了生意场上人来人往和四邻八舍交通便捷,杨窑主出资在“金三角”中段的河道上建造了一条东西走向的石桥,全部采用石料,非常坚固,开始桥名为“募春桥”,后改名为“叠石桥”,因桥墩是用石块交叉叠放而成的。转眼到了1947年,该桥已年久失修,桥面损裂。杨窑主后人杨锦刚等动员乡邻们一起募款修建,海门、通州两地十几个有识之士纷纷响应。重建后的石桥焕然一新:桥面长12米左右,分成三跨,每跨约4米;桥面宽1.5米,每跨由3块各0.5米宽、0.2米厚的长石条拼在一起;桥墩共4个,中间两个高2.5米左右,两边的靠近地面显得较矮,全部采用大约长0.6米、宽0.4米、厚0.06米的长方形石块交叉叠成。请小学老师袁以成用毛笔写上“民国36年重建”,请石匠周师傅刻在中间两块桥板的外侧。据说修缮后的叠石桥落成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男女老少欢呼雀跃。

家纺市场创始人蔡聪先生的老宅距叠石桥仅500米,他上小学时,每天背着书包从桥上走过,一天往返四次。时过境迁,从1970年起,随着海门三星乡独立水系工程的展开,整条界河逐渐被泥土填满,叠石桥失去功能,拆除乃是无奈之举。1972年拆桥,拆下来的石料由海门与通州双方协商解决,蔡聪先生所在的生产队分得三块大石条,用作薄荷灶的垫脚石,2004年志浩村整体搬迁,这些沉重的石条被沉入地下。桥墩拆下来的小石板被附近村民拿到家中,几经迁徙,也难觅踪迹。就这样,镌刻着几代人足迹和记忆的叠石桥,连同那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界河一起,彻底在地球上消失了。世界真的很奇妙!有的人或物生前似乎不太显山露水,但消亡之后的某一时期由于机缘巧合,突然就“复活”了,声名远扬,势不可挡。叠石桥的“起死回生”足以用“震撼”两字来形容。

说桥不得不说说居住在桥周边的沙地人。作家黎化先生曾在其报告文学集《闯荡南非洲》中把沙地人比作“蟛蜞”,钻沙打洞,敢冒风险。很早的时候,叠石桥两边的沙地人就在桥边相继开起了豆腐坊、理发店等,早市上有卖肉卖鱼卖蔬菜的。久而久之,四面八方的人都知道叠石桥有个市场。20世纪60年代物质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供应,如粮票、布票、肉票、烟票等,国家明令禁止买卖。这难不倒头脑活络的沙地人,买卖自由,你情我愿,叠石桥市场俨然成为各种票证交易的地下市场,交易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进行,天一亮人群消失得无影无踪。叠石桥拆除了,可两边的交易市场仍在,只不过桥换成了坝而已。随着时间推移,来此交易的人扩散到周边几十公里,甚至上海人也悄悄赶过来交易。当然,如果没有后来的床上用品从这里出发走进全球每个角落,就没有今日“叠石桥”这块金字招牌。

1976年,星星点点的有人创新把传统手绣工艺改成机绣,省时省力效率高,做成枕套拿到叠石桥市场试销,谁知一炮走红。同时,有人大胆买进枕套,偷运到大城市出售,竟一抢而空。第一批吃螃蟹者尝到甜头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纷纷效仿。可是,当时大环境不允许公开买卖床品,既然有钱赚又怎能轻易放弃。民间有高手,这叠石桥原址上的堤坝不失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屏障和避风港。当海门方面派出人员来取缔时,正在交易的人马上转移到通州地界;通州来管制时,就立马撤到海门地段。往往这边“电闪雷鸣”,另一边则“风平浪静”,反之角色互换。更何况只有咫尺之距,战争时期的“游击战”“麻雀战”全都用上了。这时候的“叠石桥”仿佛是一块大跳板,生意人在上面进退自如,屡试不爽。凡是胆敢来此买卖床品的都有钱赚,消息不胫而走,近悦远来是必然的结果。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放开,海门、通州两地政府转变职能,在叠石桥原址两侧大兴土木,竞相发展,家纺市场规模越做越大。南通家纺从叠石桥起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全国家纺专业集群有十几个,为啥南通床品能一枝独秀?其主要得益于沙地人敢为人先,巧妙地利用叠石桥的独特地理位置,比全国同行业提前几年动手,杀出一条血路。换言之,如果当年没有叠石桥作“挡箭牌”“缓冲区”,从中争取到先发优势,结局还不知鹿死谁手呢!180年历史的叠石桥,真正创造神奇的是近50年,谁能想到当初的地摊生意会做成如此大的市场,感叹神奇!近50年来,在南通家纺产业链上近百万人的口口相传中,尤其在老一辈创业者的心目中,叠石桥永远都在,难以忘怀!它是财富之桥、幸运之桥、希望之桥。





Copyright©2016 尚方卓越管理咨询(惠州)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foss 粤ICP备17058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