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们讨论更多的是如何预测未来,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如何在不确定性当中寻找机会。但是到了2019年,我认为你应该去寻找确定性,如何明确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同时不断地开放自己的边界,连接更多的伙伴,通过共生的空间,去获取持续的成长性。
所以我认为2019年是一个分水岭,它完全是一个从不确定走向确定的时间、从不确定走向确定的时代。从这个概念上来讲,我认为从2019年开始,我们是可以比较笃定的,因为你做好你自己就好了。
1/ 建立长期主义的价值观
在一个巨变的环境当中,唯一可以超越变化的,其实是长期主义,并不是机会主义。我们现在很多人去判断风口期、红利期,或者所谓的商机,但这不能给你带来帮助,如果你认为那就是一个机会的话,那你仅仅是机会主义者。
我们做经营的人,其实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件事情有价值地持续地做下去。那些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变化的优秀公司,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他们能够将爱、信任和承诺交付给顾客。
我本人是一个知识工作者,我认为知识是有价值的,我对知识的这种自信帮助了我过去的30年,我认为它可以继续帮助我所陪同的企业再过30年,甚至40年。所以并不存在短期有没有机会的问题。
在巨变的环境下的挑战和诱惑是非常多的,越是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的时候,越是要坚守。因为只有坚守企业的基本假设才符合长期发展利益,保有长期主义的价值观,才会有机会。所以在今天,不是机会变多变少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笃定和坚持够不够的问题。
2/ 从预测判断转向不断进化
今天我们可能需要训练自己一项能力,这种能力就叫做从预测判断转向不断进化。任正非说过一句话让我深受影响,他说在今天来讲,方向大致正确,关键在于执行和效率。这恰恰告诉我们,带领一家公司成为全球最强企业的领袖,他对于未来的选择是什么。
很多人已经习惯通过预测、判断,然后再去做选择,但是今天最重要的不是做预测,而是你能不断地进化。我们回看人类、回看宇宙,人类有今天,不在于我们人类最初就知道我们在宇宙中拥有什么样的位置。
人类有一个优点是能够有错就纠正,所以不断地在进化,因为不断地进化,我们才得以在自然宇宙当中活到现在。怎么样去调整自己、不断进化,其实非常关键,如果你过去有核心竞争力,不要停在那个地方,因为核心竞争力会成为你的障碍。
在今天你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把你的核心竞争力放掉,然后去学新的东西。当你可以不断学新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不断地迭代自己。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需要不断地验证和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这也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
3/ 致力于不可替代性
30年前很多人问我“我怎样才能寻求在今天的机会,我的定力可以帮助我做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能被迭代的人,绝对不是因为技术,一定是因为被顾客淘汰;绝对不是因为机会不够,而是因为自己的价值贡献不够,你自己淘汰了自己。
比如说我进入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其实是整体下滑,然后大家就会问我说,这个行业好像机会不大。我告诉他们,如果这个行业你已经做了几十年,都没有能力让它恢复价值的话,我也不认为你转做其他行业会有价值创造。
所以核心不是在于行业,而在于回到市场去问,顾客要的价值我们是不是创造出来了。所以我自己在服务企业或者带领企业时,我非常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作为经营者,创造顾客价值应该是你的信仰。如果你具备了这个信仰,其实你就不用担心你会被淘汰,因为顾客永远跟你站在一起。
我不认为互联网淘汰了一部分传统企业,我也不认为所谓虚拟经济冲击了实体经济。在我看来,会淘汰你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做顾客。要做到不可被替代,就是看你怎么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你是不是踏踏实实地、很专注地、心无旁鹜地去为你的顾客创造价值。
所谓的去库存,应该是顾客的选择,而不是企业自己的选择,如果顾客已经淘汰你,那你一定是要被行业淘汰掉的。我认为大家的未来不是没有机会,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跟顾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4/ 从固守边界到伙伴开放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我们最需要接受的就是平台化跟云化。包括我自己也在提醒自己,不能只是会在线下授课,我必须有能力在线讲座,我必须接受平台化和云化的最根本的要求。
平台化和云化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开放、连接与协同。我们做任何事情,尤其是经营企业的人,必须要懂的一件事情就是企业的边界,在边界里边,组合各种要素的效率和成本比别人快,企业就有竞争力。但是今天互联网最大的变化是,组合要素的效率和成本在企业外部更快,互联网打破了边界。当你能够向业务伙伴开放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真正做到连接和协同。
我在看海尔的整个组织变革当中,有一个案例给我的启发非常大。海尔有一个平台叫做生态伙伴开放平台,在平台上有40万个解决问题者,这40万人不是海尔的人,是全球各大研究机构科研人员。这40万人就在为海尔解决1000个领域的问题,包括它现在所出的很多新兴的产品。
我想任何一个企业,很难在边界内拥有40万个科研人员,很难在边界内去解决1000个领域的创新问题,但是海尔通过一个开放平台做到了。这就是今天企业经营者要学习的,从固守边界到伙伴开放。
5/ 构建共同生态
互联网技术开放边界之后要做什么?
我今年有一本新书叫《共生》,我特别在意这样的一个组织形态的原因是,在今天,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独立解决问题,任何一个企业也不能够独善其身。
那么为什么共生又可以变成现实?因为真正的平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我们有能力让大家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当能够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拥有了无限的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当能够拥有无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有了一个共生的概念。
长久的价值创造是命运共同体带来的集体智慧结晶,共生的逻辑是让组织形成命运共同体、拥有集体智慧的重要维度。
最近我们一直在讨论,从战略上来说共生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以前在竞争当中,如果用波特的理论,就是输赢的关系,我们如果用共生的理论,应该是一个共同成长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战略逻辑的改变。
我跟“知室”在做共生课堂的时候,就是把各种跨界的知识全部打开,让大家可以从多个视角回看今天,我们因此也可以有更好的认知,这个就叫构建共同生态。
6/ 做好当下即是未来
我去南极时听过一个故事,给了我巨大的震动。一百多年前,人类一直想踏上南极,后来有两个团队准备去,一个是挪威的团队,一个是英国的团队。他们在同一个时间出发,挪威的团队完成得非常顺利,两个月后达到目的地,插上挪威的国旗,然后迅速地安全返回基地,没有任何一个人受伤。
但是英国的团队因为路上不顺利,迟了一个月到达。令人惋惜的是,因为迟了一个月,返程的天气非常恶劣,最后没有一个人生还。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我是想问,为什么那个团队可以顺利登上、顺利返回,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后人们开始找原因,结果发现,挪威的团队在去程和回程的路上,不管天气好坏,每天坚持走30公里。
我想这就是最后想告诉大家的,不管今天环境好与坏,我们坚持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好。在一个极限环境里边,达成目标的方法也不过如此,就是把每一天都当作最重要的一天,把每一个当下力求做到最好。就像挪威团队,无论每一天环境好坏,坚持把30公里走完,而不是遇到天气好的时候猛跑,遇到不好天气的时候就有所犹豫。
文章摘自公众号“春暖花开”,内容为陈春花教授于2019年1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2019影响力峰会”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