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世界上有没有不吹牛逼的企业?你可能会说:有啊。那如果再问你:你觉得世界上有没有不吹牛逼的巨头?你可能会说:好像没有。其实有一家,只是你想不起它的名字,那就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世界上唯一不吹牛逼的巨头,恐怕就只有国家电网了。它不仅不吹牛逼,平时还过于低调,以至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它的强大。国家电网有多强大?它是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营业收入已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它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比二至六位的收入加起来还要多。
谁是中国创造发明最牛逼的高科技公司?是华为吗?不是;是格力吗?也不是;是“国家电网”。国家电网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超国内其他企业。不仅如此,国家电网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同样远超其他企业。
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21届中国专利奖,这是中国授予发明创造的最高奖项,国家电网又拿了17个,获奖数量又是全国第一。从世界范围来说,在专利发明上也只有日本佳能和韩国三星电子,能够跟国家电网公司媲美了。2020年8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了《202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国家电网以5036.87亿元又夺得了第一名,这是它连续第五年夺冠了。紧随其后的第2-5名分别是:工商银行4505.82亿元、海尔4286.52亿元、腾讯4215.49亿元、中国人寿4158.61亿元。
就在2020年12月,国家电网建设的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荣获了中国工业大奖,成为首个荣获中国工业大奖的海外项目。中国工业大奖,是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国家电网公司已连续五次摘取大奖,创下全国唯一五次获此殊荣的纪录。目前世界上最牛逼的输电技术有两种:一个叫“特高压输电”,一种叫“柔性直流输电”。这两项顶尖技术,国家电网都独步武林,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他企业。
(一)
国家电网为什么这么牛?
国家电网为什么这么牛?总结起来有三方面因素:优秀人才、创新机制和吃苦耐劳精神。
广纳人才,尤其是注重培养行业技术领军人才。“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所以,国家电网不惜一切代价招揽人才。别的人才且不说,光是两院院士,国家电网就找了7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国家电网就找了25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电网就找了145个。
建立高效的创新机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输电、供电领域需要科技创新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以特高压换流阀为例,以前这玩意,就只有德国西门子和瑞士ABB能生产,后来国家电网的专家全力攻关,才成功突破了两家公司的垄断。国家电网在并网、输电、储能等方面,创造的世界第一那真的是太多了。比如前段时间开通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就是为北京冬奥会供电那个,便是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所以,国家电网找那么多国宝级专家,就是为了引领行业的科技创新。
在管理创新方面,国家电网同样很牛。随便举个例子: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是质量管理领域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凝聚力最强的国际会议,大会设置铂金、金、银三类奖项,被誉为“世界质量管理奥林匹克”。2020年12月,第45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召开,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了25个小组参赛,结果拿了25个铂金奖,位居各国参赛企业首位。正因为管理创新如此牛逼,国家电网才架起一张“预警—调度—监测—抢修”的安全网。
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遭遇了霸王级寒潮,北京用电突破历史纪录,天津用电突破历史纪录,上海用电突破历史纪录,江苏用电突破历史纪录……13个省市区用电突破历史纪录,整个国家用电也突破历史纪录。如此频破纪录,中国竟然没有出现重大的停电事故。重大停电事故,也就是损失负荷800万千瓦以上的事故,就算是美国,也发生了6次,但是中国大陆,一次也没有发生过,你说国家电网牛不牛?
国家电网的广大员工,都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在这里,正常人稍微走快一点,都会缺氧头痛,浑身使不上力气。但国家电网的建设工人,却肩挑背扛,干着超乎想象的重体力活。国家电网的工人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里,加班加点抢修线路,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
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安装和运营,都需要电力工人进行高空作业。电网的每一米,都需要人工走线验收后才能开通,所以超级危险。一个工友说:“我第一次爬电塔时,爬上去就吓吐了。”因为爬上爬下太麻烦,所以他们爬上电塔后,一天都不会下来,吃饭都是放一根绳子下去,让地面同事把饭系在绳子上,然后拉上来。有时候太累了,就挂两个安全绳,在电线上睡一下。
(二)
国家电网,改变了我国电力发展的落后局面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电力工业运行维艰,那一年的发电量,美国是中国的60多倍。从1949年到1995年,我们用了46年时间,才让中国发电装机量达到2亿千瓦。那时候中国太缺电了,因为三天两头就会停电,所以家家户户都备有蜡烛和煤油灯。中国电力为何发展缓慢?因为地理因素影响太大,能用来发电的能源资源,80%都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但经济却是中部和东部最发达,我国70%的电力负荷,都集中在中部和东部。所以,要想大力发展经济,就必须进行远距离大规模的电能输送,实现“西电东输”和“北电南输”。
但是高压输电是个世界性难题,别说中国,连比中国早30年研究这个的欧美各国,也很难解决特高压输电难题。为此,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应运而生。经过南方电网全力攻关,2010年6月18日,南方电网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800kV云南至广东直流工程投运,这是全球首个±800kV直流输电工程。其他发达国家,也就能搞搞±500kV项目,但南方电网竟然搞出了±800kV项目。
2018年10月2日,国安电网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1100kV新疆至安徽直流工程投运,这是全球首个±1100kV直流输电工程。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其他国家都搞不了。正因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屡破难关,才让“西电东输”和“北电南输”变成了现实,中国经济才得以迅猛发展。2011年的时候,中国发电量终于超过美国,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如今已经是9连冠,而且远超第二名美国。
(三)
实现电力村村通,惠及千家万户
前段时间,一印度网友在推特上问了一个问题:“中国全年24小时都不断电吗?”没想到的是,我们中国网友还没说什么,国外的网友倒是先出手了。一位长时间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哥说:“我在中国住了5年,除了有一次台风,我们断电15分钟外,其余时间没遭遇过停电。我去过中国很多四五线城市的乡村,但也没遇到过停电。”印度网友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印度经常停电,不仅经常停电,还有1.6亿人没用上电。
2015年12月,青海省玉树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线路架设终于成功完成。中国最后3.98万无电人口,也终于实现了通电。现在看起来,中国24小时不停电,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普通到没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这种普通,恰好证明了国家电网牛逼之所在。即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现在也还是有一些地区用不上电。为什么?因为地方太偏僻了,地理条件太险峻,所以电力公司不愿耗费巨资去架设线路。中国能实现“村村通电”,真的得感谢国家电网不计成本的付出。国家电网如此不计成本,那中国的电价一定很贵吧?其实不然,跟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中国的电价算是很便宜的。
(四)
国家电网的追求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就在去年最后一个月,国家电网又干了一件大事——收购了智利第一大配电公司CGE96%的股权。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已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阿曼、智利等多个国家,投资运营了十几个大型项目,且全都实现了盈利。国家电网想干嘛?“想把世界各国的电网连接起来,构建成一个全球能源互联网,然后将电力配送到世界各个角落。”
网络上炸开了锅:“世界超级电网。”“天方夜谭的神话。”但是这个“神话”,国家电网正在稳步推进中。“到2030年完成可再生能源大型基地建设,从2030年到2050年实施洲际联网。”这个梦想若能实现,那国家电网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就只有用“伟大”来形容了。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到国家电网?据彭博社报道:拜登上任后,“在大方向上,拜登政府将延续特朗普对中国的抑制政策。”所以对中国来说,重中之重的应对,就是要搞好科技创新。只有搞好科技创新,中国才能应对美国的封锁和绞杀。而真正的科技创新,就应该像国家电网那样专注和追求。
2020年8月10日,《财富》发布了2020年世界500强榜单。看到这个榜单,很多中国人都高兴坏了,因为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大陆公司数量达到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但很多科学家却充满了焦虑,表面上看起来,中国与美国已经并驾齐驱,但如果你仔细分析这个榜单,就会发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美国差距很大,虽然中美世界500强的总量差不多,但美国高新技术企业比中国多很多;第二个问题,所有上榜房地产企业都来自于中国,入围世界500强的房企有5家,这5家通通都来自于中国;第三个问题,中国上榜企业大多集中在最赚钱、最能赚快钱的行业,比如房地产、银行、商贸。
这三个问题,意味着中国企业太专注于“捞快钱”了。不要问中国芯为什么一直起不来,不要问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大而不强,不要问中国高新产业为什么老受美国制约,那是因为很多企业都没有理想,都忙着捞快钱去了。所以,现在提国家电网,就是希望我们国家多涌现一批像国家电网那样具有崇高使命感的企业。《人民日报》前段时间写过一个评论:“如果只顾着低头捡六便士,而不能抬头看月亮,展开赢得长远未来的科技创新,那么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数据,也难以转变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难以改变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