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讯
我国的人才流失问题,这几年现状如何
发布时间:2021-08-25 18:00:36

我国最近的一轮人才流失是在改革开放后,当时打开国门,一看外边世界和我们自己相差实在是太大,以至于大家精神都有些崩溃。那时候最牛逼的事,就是有个亲戚在海外。如果亲戚有大钱,可以回来投资,这种殊荣我们现在是没法想象的;如果亲戚混得一般,可以给国内买点电器产品什么的,尤其是电视、录音机,也能爽好一阵子,成为附近邻居向往的对象。这种背景下,无数人疯狂向往国外,早在下岗潮之前,就有不少人托亲戚关系到了海外。到90年代,规模大到了极点。当时我国名校毕业生最好的出路就是出国,出了国哪怕给国外背死人或者在实验室养耗子,都不愿回国。

 

(一)

那时的出国热潮,其实是个人的理智选择

那时候有句话:如果没出国,就在出国路上。西方也看上了中国这片洼地,希望中国能够敞开供应自己的人才,把最好的人才全部吸走后,中国基本上也就被锁死在了一个很低的状态上。后来东欧就发生了这事,苏联崩溃后经济一片糜烂,最优秀的一代人出走西方,进入了美国和德国,还有一部分来了中国,现在东欧都没缓过气来。我国政府一开始是很抗拒的,而且也比较谨慎,当时叫“按需派遣”,也就是派出去的学生政府是给钱的,但是你学完得回来。很多人不愿意回来,也就出现了一个早年很常见的事——不仅留学生跑,连教授都跑。一个代表团出去访问,队伍当中突然有人消失,然后发个声明说不回来了,这种事在那时候稀松平常。

当时美国持续施压要求中国彻底放开留学,在1993年,我国出台了政策,叫“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不再阻拦大学生出国,“出国热”在全国迅速升温。在接下来很多年里,中国名校基本上就是美国大学在中国的预科学堂,一流的学生齐刷刷出了国。其实站在个体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中国当时跟美元的汇率比是8:1左右,且不说购买力差距本身就大得离谱,很多在西方稀松平常的东西,在中国就属于高级玩意。无论吃的喝的用的,差距都实在是太大,麦当劳这种在国外算路边摊(现在倒是恢复了它本来地位),二十多年前在中国人眼里,跟现在的米其林餐厅似的。

所以大家离开中国前往海外时心态都非常稳。2002年,也就是中国被世界贸易组织接纳的次年,出国与归国人数之比一度达到了6.941,也就是说,每7名留学生中仅有1人回国。当时有太多人担心,中国科技差美国一大截,优秀人才又都让美国抢走了,是不是我们要完蛋了?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当时的人也想不出来怎么回答。不过政府态度还是很明确,名校毕业生不可能全走了,只要剩下几个就是赚了,所以财政对那几个留学大户的投入一直不遗余力。对于个人来说,选择出国本身也是个理性选择。那时候你名校毕业,最好的去处主要是政府或者国企,这些部门收入又不是太高。民营企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实力还很弱小,也没啥技术,主要也是把国外的一些落后技术倒腾到国内后做点产品来卖。如果你是研究型人才,毕业之后不想去国企或者政府部门,可以去的地方真不多。大家去看俞敏洪讲述的他的经历就很明显,他大学毕业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跑国外了,他没跑掉,天天被媳妇白眼。

 

(二)

出国华人中,“人才”只占很小一部分

那些出国的人,在美国混得怎么样呢?整体来说挺一般。尤其是考虑到出国华人主要是中国当初精英层面的那茬,混得还不如东南亚华人。如果大家有海外经历就能感觉到,华人,尤其是以前的华人,普遍太内向,这一点在国内不明显,在国外特别特别明显。内向这事本来没啥事,但是时间长了容易被忽略,再加上平时跟大家联谊较少,路上碰上也不主动打招呼,大家会觉得你不太友好,这种感觉基本已经深入人心。事实上,我们现在看那些“ABC”,也就是美国出生的华人小孩,跟我们差别已经很大了,一个个都黑黑的,长期咧嘴笑,看着嘴大眼睛小。性格内向这事看着是小事,其实是大事,华人在海外升迁一直受影响,跟这个强相关。毕竟内向的人往往在管理方面比较劣势。

此外一个人被提拔,往往需要另一个人把他拎上去。华人作为一个少数群体,被提拔太少,互相提携也就受影响。一个公司里,一个华人主管都没,你作为华人被提拔的概率自然就低一些。所以华人在海外的玻璃天花板特别明显,基本上要不在开饭店,要不就是做技术,做到高管的非常非常少,远远少于印度人和日本人。多说一句,华人总有一种担心,担心别人说自己“任人唯亲”,所以不敢光明正大提携自己人。但是在印度人眼里,这个不是问题,不“任人唯亲”,难道还“任人唯疏”?如果一个公司的高管有一个印度人,过一段时间连打扫卫生的都会变成印度人。这种公开而且自然地拉帮结派,很容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互相提携,导致印度人在美国高管群体中占比非常高。不过印度人这种玩法只能在美国玩得开,也是美国人忌惮“政治正确”,不好说少数族裔坏话,其他国家则不会惯着他们。大家能看出来,印度人在其他国家非常一般。

到如今,中国移民海外的,明显是分群的,现在看他们穿扮大概都能猜到。最“高端”的一批,是那种国内有官职有产业的,屁股不干净,把家人送海外,这种一般住的小区非常好,穿着打倒也正常,大部分都是无业游民,到处溜达,开雷克萨斯,反正不缺钱,心态比较平和。比如曲宛婷,她妈贪污了3.5个亿,她在加拿大苟且,不愿回来,当然也不敢回来。其次是高科技移民,也就是通过读书移民,读完书待在国外本地上班,在国外的高科技企业待着的,大部分都是这种,还有不少人是待在研究所和大学。我们说的“人才流失”,其实也主要是指这部分出国人员。这些人出国之后往往跟国内的关系还很紧,中文网上看到的国外同胞大部分是这种,他们一般都手机里装着微博微信知乎豆瓣,日常上网,但是在整个移民群体里非常少。

此外,早年有些人以为国内要完蛋,虽然在国内过得还不错,费劲巴拉搞了移民出去,去海外也就干点乱七八糟的活,一般是在超市、车行、洗衣店、饭店、中介、中药店(台湾人巨爱开这玩意,华人出国经常在台湾人开的这种店里)打工,绝大部分华人去了海外后,身边的人也都是华人。数量最多的,也是平时接触不到的,就是那种通过家里人,偷渡过去等合法身份的,一般在饭店后厨里,脏兮兮的,还不会说英语,只能说广东话福建话,这种人在海外其实是主流。大家注意下,美国的电影电视剧里出现的华人基本都是这种,剧里的华人角色多半是讲广东话,所以老外总以为中国的“普通话”就是粤语。

 

(三)

中国产业升级,带动一波“回国潮”

按理说这种科技落后而且顶尖人才持续外流的情况非常危险,不过后来加入世贸后,我国产业大爆发,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建起来。一开始单纯是搞生产,不过很快就有人发现,品牌比生产更赚钱,然后很多人就开始搞品牌。有点像金字塔,底座大,衍生出来了高塔顶,产业自发开始升级。这也应证了经济学里一直以来的一句话,一国经济都是“需求驱动”,经济增不增长,最为关键的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卖出去,能卖出去,就可以扩大再生产,甚至产业升级。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这里的“需要”,应该是“雇佣得起”,中国一直都需要人才,可是以前的产业太弱,能支付得起的工资太低,大家用脚投票而离开中国了。

到如今,随着经济变好,工薪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高,中国重新开始对留学生有了吸引力。更关键的是,我国企业以前主要是拷贝西方技术,企业最需要的是产业工人,并不需要高级研发人员,名校毕业你也很难在这类企业里找到工作。这几年我国自己科技树上来了,慢慢地就没地方拷了,就得自己研发,对研发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给的工资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现在依旧很明显,比如我们常说的“四大天坑”,生化环材,听着都很高大上,但其实找工作非常困难。我认识很多读这些专业的人出国了,因为国内没有匹配岗位。最明显的是生物,每年都有无数人在吹什么“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话也没啥问题,不过你选了这个专业,大概率就掉坑了。

那为啥中国的生物这么不堪呢?因为生物的顶级实验是美国主导的。而美国主导生物实验的,其实不是国家,国家也没那么多闲钱,而是各种基金会。这些基金会为啥对生物兴趣这么大呢?因为基金会背后都是财阀大佬,大佬们希望生物技术能够尽快突破,给自己续命,所以投资比较猛。这也是为啥美国平均寿命很低,因为普通老百姓接受的医疗条件一般,还不如隔壁古巴。这个没瞎说,很多美国人跑古巴治病。但是顶级生物科技的确甩其他国家十条街,果然“需要”是科技的第一推动力。中国的富豪们还没老,用不着这方面的技术。不过随着这几年国内制药产业的爆发,我国这边也开始注重这方面的人才。有个亲戚的儿子,以前就在美国实验室里工作,今年回国加入了一个生物制药公司,他说在以前只能是去大学,其他地方基本没有需要他们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出来了吧。其实我国发展经济的上半场,主要是由“需求”和“市场”驱动,并不是科技驱动,所以当时不需要太多顶级的研究型人才,甚至这些人才在国内都找不到工作,去研究所和大学当老师他们又嫌工资低。产业升级后,中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提升,带动了一波“回国潮”。

 

(四)

薪资和环境,是吸引归国人才的关键因素

目前很多海外博士回国应聘,最注重的还是两点,薪资和环境。薪资好理解,国内研究所和大学给出来的收入没有吸引力,而且相对房价又让人闹心。大家还记得2018年的“张小平离职门”事件不?我倒是没深究,现在公开说法是北京蓝箭空间科技给了他一百万年薪,之前他所在研究所给他12万。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名校毕业的博士,如果国内只有一个12万年薪的工作,你是待在国内还是选择出国呢?当然也有高尚的人,选择清贫的生活。但是估计绝大部分人还是要选择出国,毕竟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只想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好一些。出国之后再回来也是个问题。其实很多人是愿意回来的,但是回来确实面临很尴尬的境地,自己一身技能,读书读到三十岁,如果回国去研究所和院校,可能面临买不起房,孩子没地方上学的问题。

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所工资高吗?我了解了下,NASA这种大国企,已经是收入很高了,其实也才十来万美元,但是加入私营部门,收入可以翻两到三倍,马斯克的很多员工就是从NASA里出来的。中国以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高薪的私营部门,这些年才慢慢出现。而且中国以前是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国内狂盖房,大部分企业最关注的事情是尽量压低成本,很少有企业养着研发团队。为啥这几年互联网企业的工资能那么高?主要是互联网企业的员工都是研发人员。今后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得走研发路线,相关领域的人收入自然会攀高。比如前些年的互联网,这两年芯片、制药、电池材料相关领域的毕业生工资涨幅很明显。也就是说,大家以前不愿意回来,主要是赚的少,不仅赚的少,房价还巨高。

其次是环境。这个不多说了,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官僚主义作风太严重,过惯了美国那种相对轻松的环境,确实有点受不了。但私企又存在加班时间长的严重问题。不过这两个问题这两年改变都很明显,一方面这几年我国很多企业也拿出大笔资金搞研发,可以支撑科研人员的高工资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公司都在调整工作方式,以前的工作作风这几年改变很大。我其实觉得聊奉献或者爱国很不好,还是要讲待遇和环境,而且这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待遇好,人才充分释放,带来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做大蛋糕,进一步让环境和待遇变得更好。随着市场蛋糕越来越大,这些问题都会自发解决。

 

(五)

情况已好转,期待更多科研人才返回中国

回过头来看,我国确实也是步步惊心。如果产业一直没能做大,那就跟俄罗斯似的,人才和资源出口国,自己的资源全部支持人家建设了。如今我们又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只能向上突破,科技创新基本上成了我国的唯一出路,吸引海外人才归国也就成了一件大事。好在市场自有解决之道,对利润的追求,让企业自然而然会提高薪资吸引力,加大人才引入力度。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出国最猛的清华,毕业生出国的比例正在下降,学成回国比例逐年上升,这也是为啥美国竟然破天荒开始限制中国理工科去美国留学,应该是他们评估过了,在美留学生对中国的好处已经大于对美国的好处。外交部还专门发了声明谴责美国,更证实了送留学生出去这事应该是绝对利大于弊。这篇文章可能让大家不那么舒服,不过看问题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不足,而且我个人觉得最危险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前些年已经触底反弹,今后情况会越来越好。在此也向那些一直以来拿着远低于市场平均工资的科研工作者们致敬,他们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摘自公众号:九边,作者:九边)





Copyright©2016 尚方卓越管理咨询(惠州)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foss 粤ICP备17058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