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今天走到办公室,发现旁边的桌子突然空了出来,你的同事不知所踪——他们可能跳槽或被裁员了。跳槽不用多说,未来,裁员也将反复发生。事实上,每个人都能通过在公司内外转换工作,寻找更高的职业价值。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被裁的风险或正在寻找跳槽机会,一定要提前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即使你热爱现在的公司和职位,也不妨重新思考定位的问题——你不一定要转换行业、企业,也可以思考下转换部门或职位。
数据显示,有95%的职场人都对新职位感兴趣,但是只有20%的人做出行动,还有75%的人在观望。25-30岁的年轻雇员在一份工作的平均年龄是1-2年。转换职位,是一个今年不想,可能明年你也会想的事。那么,该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值钱,越来越抗风险呢?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踏入社会的职场新人来说,开局五年,职业选择的核心原则是:不要赚钱,要提高赚钱实力。(文章来源: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作者:古典古少侠)
(一)
一份工作有哪些收益
赚钱很好理解啊,看工资就好。赚钱实力该怎么评估呢?我们先说说,一份职业有哪些收益:职业收益=薪酬+发展+能量。薪酬:你能获得的现在和未来的收益:薪酬福利、期权、股票等等;发展:让你综合实力提升的东西,包括:专业提升(包括学历与证书、也包括专业能力提升)、职级上升、项目经验、人脉储备、进入新行业;能量:让你持续能工作的收益,精力状态、心情状况、同事氛围、家庭关系、社会地位。下面展开一一解释:
薪酬的收益自不用说,大家看的最多的就是这个。发展的收益会被看到,但常被低估。如果你问一个人:专业提升要不要?职业发展要不要?行业红利要不要?人脉储备要不要?大部分人都说要要要。但如果问他:要你额外承担一点工作,工资照旧;希望你做点销售管理工作,可能你就没法全力做销售了;管理不会不用担心,我来带你。你做不做?或者,手头这个项目,你把这个项目交给别人,我们一起做个新项目,有兴趣没有?这件事可能不是我们的责任,但既然客户有这个需求,我们就多给他做一些……
很多人就会犹豫了。其实以上这些,都是“职业发展”这个收益出现的时候的征兆,只是大部分人不能识别罢了。正如叶公很喜欢龙,但是当真龙出现,他就怂了。最后一个收益,是最隐秘,却也最要命的——能量。职业也需要能量吗?当然需要,每天推动你上班的不是梦想,也应该是好心情,或者至少不是上班如上坟吧。试着描绘一个充满能量的工作吧!每天开始的工作,是一场有趣的冲刺,下班只是这个游戏的中场休息,你能持续从做事的过程本身获得快乐。同事的氛围活泼、没有嫌隙,虽有PK,只为工作。高能量的工作,会给你充足的休息时间,让你能够充满电再开始。最后,好的职业会让你有可能兼顾自己的人生任务——谈恋爱、结婚、生娃、关照家庭……
反过来,就是一个耗能的工作:上班如上坟,下班如放风;同事像仇人,领导如大爷;从来睡不醒,永远歇不够。你几乎没有时间去考虑工作以外的生活:交友、恋爱、减肥。等到几年后,你如同路边摊榨汁机里的甘蔗:黝黑丰满的一条丢进去,输出来的是干巴巴的絮状渣子,汁水被抽走了。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中国每年猝死的人群有60万,其中有43%也就是24万人在40岁以下,这些年富力强的职场人士背后,都有一份耗尽人身心能量的工作。
(二)
什么是糟糕的职业选择
纵观薪酬、发展和能量,不难看出三者的关系:薪酬是个人价值的变现,发展是对未来价值的投资,而能量是保障,是持续输出价值的基础。而糟糕的职业选择,往往是直接冲着薪酬去的,他们忽视了能量的积蓄,没有考虑对未来价值的投资。有个做设计的来访者,前一份工作月薪10k,下家给14K。于是马上跳槽,半年后痛苦不堪——新公司人手紧张工作疯狂,常常加班到下半夜。虽然加班费不少,但钱并不是她这阶段的重点。设计是个体力活,她原来给自己安排的是周末读个在职硕士,提升一下水平转产品经理,顺便谈谈恋爱,现在全无可能。最好的两年年华和一个在职硕士学习机会,值多少钱?不知道。反正她以每年不到5万元的价格,卖掉了。好的职业收益是个投资-收益组合,而非单项。但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想要。
(三)
怎样选择最抗风险
开局五年,什么是好的职业选择策略呢?我的建议是:发展为主,保证生存,保护能量。拿在北京工作的小强为例,他在一个小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工作,月薪15K。仔细算一下,他每个月的生活和生存消费是8k。其他的7K,他花在了学习、交友和锻炼上。虽然贵些,但他会报线下而非线上的培训,因为他看重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课程上遇到的人。随着学得越来越多,工作内,他开始主动接受一些串联任务——从一开始的一个产品的运营,逐渐向前参与了整个市场部的策划,到慢慢承接一些整体的公司大项目。
自此,发展的投资和现金收益,形成了正循环闭环。他还有个“副业”,他一直在帮着大佬们运营北京的运营圈子,在这里,他主动承担起一些义务的服务工作,这个副业虽然没有让他赚到钱,但是他的眼界、人脉都在徐徐打开。每年他还会花4k左右在健身上,周末他会拉动运营圈子的人一起跑步、锻炼。让身边的人脉流动起来。发展和能量,其实也能一起闭环起来,玩着就把朋友给交了。这样一个人,两年内遇到新机会,被赋予更大责任,进入更好的公司、项目的概率是多少?非常高。只要他自己不出昏招,持续用这个:发展-生存-能量的策略。30岁以前每月3-5w,完全有可能。相比那些,只盯着更高的薪酬,很快在职场里耗完自己的发展、能量的人相比,他的成长速度快得太多了。
理解了公式,我们能重新评估跳槽的价值:为什么跳槽?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加薪啊!跳槽常常带来20%-50%的涨薪。但先别忙着数钱——跳槽并不会让你能力马上上涨,为什么你会涨薪呢?答案只有三个:要么是行业前景好,老板能看到未来的钱;要么是商业模式更优秀,使用你的能力的效率更高;还有是工作更加累,对你的发展、能量账户体现更多。所以即使面临涨薪机会,也要对自己的身价做个真实评估:到底是因为行业前景好了,能力提高、找到了更好的变现模式,还只是因为行业红利收到了一波儿好处?
另外记得给自己算下时薪而不是月薪——很多薪水高是因为工作量大加班没边界,或职务没边什么都要你干——仔细一算,其实是降薪走量。30岁前如果不缺钱,不要仅仅为钱跳槽。那什么是最好的原因呢?寻求发展。跳槽的最好理由,就是你遇到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好组织和好行业,都是你职业发展的直通电梯——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吸引力。一种是你的发展速度跑赢了现有职位,有机会进入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团队,组织内就叫升职,组织外叫跳槽;一种则是看到更好的行业趋势,而原组织船大难掉头。
比如,2015年传统教育机构的老师出来进入在线平台,他们并不一定认为原东家不好,他们赌的是在线教育这个趋势。职业如投资——如果遇到真正好的发展机会,减薪进入都值得。就如脸书COO桑德伯格说的,“如果你得到了坐上火箭的机会,别管是什么位置,上去就行。”另一种情况是,当前的职位遇到了天花板,或者更糟糕,变成个寡妇职位,跳槽也是个好选择。当年唐骏任微软中国区总裁,而大中华区总裁上任后,拿走了他的财权、人事权,但是还要他继续拿业绩。这种权责利不对等的职位,谁干谁死,被彼得·德鲁克称之为“寡妇职位”。总之,跳槽的最佳原则是:要追不要逃。
(四)
成为越来越值钱的人
如何确保自己在追而不是在逃?你可以用下面四个问题给自己做个决策的自检:
第一,新工作是否能带来最想要的价值? 算算自己的生存成本,问问自己:我此刻的薪酬、发展、能量,各自是多少分?我又需要怎么样调优自己的职业收益?当下我最需要提升的,是什么?
第二,为此我失去的是我能承受的吗?如果让你选择,下一顿吃什么?你也许会说:“火锅!”。连续吃一个月火锅,你可能就求饶:“让我吃顿米饭吧”。我们会低估日常的需求,而高估新鲜的刺激性满足。我把这个称为“火锅效应”。职业回报也是一样——有必不可少的米饭,也有锦上添花的火锅。前者拥有的时候也许不会太兴奋,但是一旦失去未必承受得起——比如安全稳定、薪酬福利、生活平衡等;后者则是一些兴奋剂——偶尔拿到会觉得很爽,天天吃你未必真的需求——比如社会地位、智力、刺激、多样和新鲜。具体因人而异。K先生在央企工作5年,户口房子都有,觉得工作没意思,要追随我心,激动之下跳入民企准备大干一场。入职后才发现脱离了职位自己说话没人听,福利没人报,连中午食堂都没,自己其实并不真正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回头看看,回不去了。
第三,新工作中最恶心的部分我看到了吗?当没有进入新工作的时候,一切都想象的过于美好——等真正进入才发现,其实自己不一定能承受新工作最糟糕的一面。身在公益机构服务几年,时常能看到这种状况——大家都觉得公益机构“有意义、有价值,能助人自己也成长”的一面。等到真正进入“工资低、缺乏上升空间、缺乏系统学习渠道、公益环境不好……”的一面暴露出来。玛丽莲梦露说:“如果你不能接受我最糟糕的一面,你也就不配拥有我最好的一面。”所以,你真的知道新工作最糟糕的一面是什么吗?你hold得住吗?
第四,现在的工作是否已真的没有价值?当我们工作遇到不适、过不去的坎,我们时常会想:“这里不适合我,肯定有更适合我的职位。”我管这个叫做“不知如何改进,于是换个环境”病。你不是不适合,而是不适应;岗位不是没价值,只是你不胜任。做个横向的对比有利于你看清这一切:我是否胜任这份工作,完全得心应手? 这份工作中我是否已经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我真的了解这家公司的发展机会吗?那些优秀同事发展路径如何?那些承担更核心工作或位置更高的同事是如何做到的?当我离开时,在这里的经历和人脉会是我的资源吗?想清楚这些问题,你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值钱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