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钟爱的曹冲死了之后,曹操一边伤心一边为继承人的事情烦恼。曹氏企业发展壮大了,曹老板开始考虑公司的下一步发展。长生不老的事情只是个神话,曹操也不例外,公司总归是要交给下一代人接班的。那应该交给谁呢?是曹丕还是曹植?那时候还没人发明如现代华为公司的“轮值董事长”机制,曹老板不可能让两兄弟轮流坐庄试试,但曹操的智慧不是一般人可比的,他在曹氏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对两兄弟进行考察,以判断谁更具领导人素质。《三国志》记载:“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定为嗣。”这说明,曹老板最终是通过个性、举止和交际三方面素质发现曹丕优势,进而确立其太子地位。作为曹氏企业高管,曹丕这三方面的优势成为其成功上位的关键因素,其实这也是作为现代企业领导人应该具备的关键素质。
首要素质:稳重和自律。曹丕和曹植幼通经史,都以文才闻名,《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曹丕“才艺兼该”,和贤君相比,只差一点胸襟和公平。曹植则个性疏放,不慕浮华。初看,曹植潇洒倜傥,更具个人魅力,但其个性缺陷也很明显:太过随意。正因为疏放的个性,曹植生活中很任性,拒绝约束,好酒无度。一国之君若如曹植所为,丧乱恐怕是必然的。故早年的曹植虽爽朗潇洒,但以国君标准看存在致命弱点;曹丕稳重的个性更适合成为太子,并在日后嗣位。在当今时代,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同样需要脚踏实地,具备深思熟虑、值得众人信赖的厚重性格。同时更要懂得自律,不能随心所欲。
行为表现:能力与责任心。执掌一家企业,领导人的专业能力必不可少。而专业能力是可以在工作中培养的,如曹老板早期都给过兄弟二人诸多锻炼的机会。曹丕早年经常随曹操南征北战,除精通文艺,也懂兵事;曹操征伐孙权时,将邺城的所有事务全部委托给时仅23岁的曹植,并以自己23岁任顿邱令的往事勉励曹植。兄弟俩在曹氏企业经受了应有的锻炼。兄弟两人早年政绩无明确记载,但曹老板对二人都无指责,说明二人能力还是不错的。所以,竞争焦点回到了比谁更能少犯错误。曹丕经常随曹操作战,驻守期间与亲戚朋友论武作文,其行为中矩;曹植每逢文会,常有佳篇,倍受曹操喜欢。
但是,23岁后的曹植连续犯下两桩大错。先是私入驰道,开金马门;后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为救曹仁,遣曹植领兵,结果曹植醉酒,无法治事。第一件事令曹操大怒,他认为曹植的行为无异于给诸侯做示范,未来将法令不行,于是处死了公车令;第二件事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被迫临阵换帅。如果说曹植私入驰道是迫使曹老板下决心立曹丕的重要原因;而醉酒事件则让曹植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曹植在曹老板心中留下的不良形象被完全定格。在能力相当的前提下,领导者责任心的高低,则会有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曹植所犯错误,根源在于其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换做今天的企业领导人,如果责任心不强,其所犯错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助选团队:结交有识之士。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最后再看看二人的交际圈,分析一下各自“助选团队”在竞争太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曹丕嗣位后,立即提拔贾诩、华歆和王朗,可见关系之亲近,其中,以贾诩最为关键。曹丕曾向贾诩征求自保之计,贾诩还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之事进谏曹操。曹丕因为贾诩的建议,学会了节制自我;曹老板则直接因为贾诩的意见,而决意遵循立嫡宜长的传统。可以说,曹丕的亲信在他与曹植的斗争中起到了老师、谋士和说客的作用,而且这群人都长期在曹氏企业中担任要职。
曹植的朋友以文士为主,丁仪、丁廙、杨修均以文著称。丁仪、丁廙与曹操关系亲密,但真正能进入曹氏企业高层的只有杨修,他们对曹植的心性几无教导。杨修虽知道曹植骄纵,但他既不规劝,也不及早离开曹植,最终导致因“鸡肋”事件被曹操斩杀。杨修一死,曹植的劣势也就完全被坐实了,根本不可能再和曹丕竞争。可以看出,曹丕的团队人员智慧超群,而曹植的团队更像是一群玩伴。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团结和妥善使用一批高素质、能力强的精英人才。一方面,他们是领导者的智囊团,为领导人出谋划策;另一方面,领导者的决策,更需要这帮精英团队成员的坚定执行。
最后的总结。以上是从接班人素质方面的分析,而曹操在立嗣上的明智,也在于他懂得权力的制衡。作为父亲,他钟爱曹植,喜欢曹植的才情和洒脱;作为君主,他赞赏曹丕,认可曹丕的能力和智谋。兄弟两个各有所长,但为君者,曹丕比曹植更合适,所以即便曹操偏爱曹植也保持着一份理性。他封曹植为鄄城侯,却不给曹丕爵位,表面上打压曹丕实际上是在替曹丕保留实力和创造称帝的条件,不让曹丕过早地成为众矢之的,也维护了自己的王权,也是出于不想在自己百年之后看到曹植被哥哥清洗的结局而考虑。其实曹操一直都明白,曹丕才是他最合格的继承者,就算是曹冲还在,他一样会选曹丕,因为曹冲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智慧,这样的人,也不适合做君主。(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尚方卓越管理咨询,ID:sfzyglzx,原内容摘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