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讯
管理杂谈:从财务分析过渡到经营分析
发布时间:2024-05-15 12:03:57

从财务视角就财务数据所做财务方面的分析,大多是为了给外部投资者看的。这里所说的外部投资者,包括公司的投资股东,也包括上市公司的“股民”。对上市公司来说,从外部投资人的角度看公司,首先会关注每股收益,比如每股净利润1块钱,现在股价20元,那市盈率是20/1=20倍。如果一些关注股息/分红的投资者,会看每年分红,比如前述这家上市公司,我们以20元的价格买1万股,每10股分红5块钱(当年利润的50%分红),假设分红后股价依然能回升到20元,那我们的股息回报率=0.5万/20万=2.5%。

对投资人来说,除了关心自己的投资回报,也会关心本金的安全。本金的安全和公司的经营指标是否健康有很大关系,所以投资人会关注经营风险、资产的质量、管理是否规范等。我们关心一家公司的偿债能力,会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做分析。如果资产负债率太高,资产周转率太低,可能会导致资金断流。有些企业虽然资产负债率不高,但因为投资比较大,导致现金流有问题,所以我们关注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之外,还要看投资现金流出的情况,很多公司步子迈得太大,最后导致囊中羞涩揭不开锅也是常有的事情。

而资产质量等方面,我们可以看资产折旧年限是否合理,比如按照会计准则有些生产性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实际上随着技术更新换代的加快,很多设备无法真正用到10年。一方面可能产品更新换代旧的产线已经无法做新的产品,另一方面可能维修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导致制造成本偏高。同时也要关注无形资产、商誉这些“虚”的资产,很多上市公司的“商誉”金额巨大,而带来的回报远不及预期。管理是否规范,我们可以将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和行业标杆公司进行比较,可以看公司是否有大额的坏账准备和存货减值,这些减值比重如果远大于标杆公司,甚至比同行业平均水平都要差,那公司内部的管理一定存在问题。财务视角对公司管理层的分析方向,主要是关于经营结果的预算达成、同比分析,其次是产品(线)的盈利情况、费用的分析等。重点是分析异常情况,找出问题原因和经营管理优化的方向。这些和经营分析的思路是一致的,但经营分析比财务视角的分析又要更进一步。

一、预算达成及毛利分析

对经营结果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对当月利润表的分析。在整体情况方面,我们拿利润表中项目和预算、上年同期做对比分析,需要比较单月数据和累计数据。通过对利润表各项目占收入比,做结构分析。我们可以逐项对毛利率、管理费用占比、销售费用占比、研发支出占比做重点分析。

比如毛利率变化,可能是因为产品结构变化引起的,而对产品(线)毛利率的变化,也要再次深挖原因,比如某个产品线里新量产的项目毛利率较高或者较低,都可能导致整个产品线的毛利率有变化。此外客户降价、一次性列入制造费用的开支,或者原材料价格较大幅度涨价或者降价都会导致产品线毛利率异常。对毛利率变化的分析,一方面我们关注BOM变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单位产品人工制造费用的变化。我们可能很少有人对员工出勤工时和投入工时做分析。出勤工时是员工的考勤工时,投入工时是真正生产产品的工时,投入工时/出勤工时=生产性,这个指标是反映现场管理的晴雨表。按月统计观察趋势,可以看出现场管理是否有进步。

在公司内部,如果核算颗粒度足够细,还要考虑分层按业务部、产品线、客户组维度的预算达成分析。对达成不及预期的,要深入分析原因。比如因为船期导致出货延后,因为价格没有谈拢暂未结算。也有可能是客户的销售不及预期所以减少了订单,或者因为客户经营不善我们停止了发货,这样我们就能分析出哪些是要关注的风险要素。如果客户销售不及预期,可能未来给我们的订单也会减少,从而导致我们在库、在途采购订单都出现风险,同时还可能导致我们的应收账款存在坏账风险,这些是需要及时采取对策的。

二、费用分析

期间费用分析。如果相关费用变化较大,可能存在一次性计入费用的报销,或者几个月一次性支付的费用(某些费用比如设备维护费、集中采购的办公用品等是按季度结算)、季度奖金计提、保险费(如年度财产险)入账,都可能导致费用异常。一方面,我们看异常费用是否有违反公司的规定,如果有预算管理则要看是否有超预算;另一方面,财务可能对这些异常的结果要从账务处理的方法上做一些优化,比如将维保费按月计提、财产险按月分摊等。此外,公司对可控费用的管控,是否有一些专项的措施。如果发现某项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需要考虑做一些整顿。整体分析思路是层层深入,比如本月销售费用占比上升,我们就要打开销售费用的按月统计的报表,看哪些费用科目当月的费用异常,一般来说高于当年的月度平均值,或者比前两个月有明显增加的,要深入去查明细,看到底是什么业务导致了这项费用异常。

三、减值分析

经营分析主要对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和存货减值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分析报告每月都做,所以对这两项减值分析也是延续在做的事情,每月做很容易给人感觉到没有新意。然而,我们不只是要对当月报表上反映出来的客户风险和存货风险做拨茧抽丝的分析,还要结合市场端的最新情报信息,对已出现的风险做跟踪分析,还需要对新收集到的信息提前对客户的风险做出预判。

很多企业的风险管控显得行动缓慢,一方面是没有对这些风险事项做全面彻底的梳理,另一方面是市场端情报信息的了解不及时。比如客户都已经取消了某个新产品的上市计划,而我们还在做这个产品相关的项目研发投入,甚至还在继续开模、采购试产物料。等风险完全暴露的时候,发现我们在研发投入和物料准备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而这些因为不在账面上能直观反映出来,所以导致我们“反应迟钝”。这是很多企业盈利能力不佳的重要原因。有人说我们为什么不从源头把风险控制好?这可能需要从公司内部的管理上下功夫才行。因为业务开拓有他们的激励导向,拿到项目、收到开发费业务就有提成,至于是否形成销售以及后续销售是否达成项目预期,他们并不能左右。所以,从源头做客户筛选、项目筛选就需要公司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对风险的管控也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内部协同,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四、异常分析

异常分析的目的是对异常因素分析并还原真实经营结果,从而推动改善。如果财务核算不够精细,企业经常会对过去的一些错账进行调整,或者对过去的一些“潜在”费用重新计提,或者存在一些特殊的业务比如客户返利、供应商返利、质量事故索赔费用在当月一次性体现。因为这些异常因素导致了当月经营结果不真实,所以在做报告的时候,需要把这些异常因素进行逐项统计,在还原出当月真实盈利情况的同时,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点做根因分析,推动管理改善,提高财务核算的质量。经营分析的目的是让经营变得可控,可预测。从而提前做好资源配置和调整,从而保证经营结果的确定性。财务做经营分析,如果能从上述方式暴露问题、提示风险,从而推动管理改善,最终降低风险,提升经营质量,分析的价值就彰显出来了。(文章来源:金蛙财税)





Copyright©2016 尚方卓越管理咨询(惠州)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foss 粤ICP备17058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