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胖东来和山姆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山姆官宣要在郑州开第一家店,有人说是冲着胖东来去的,甚至断言胖东来的好日子到头了。山姆在中国已经开了40多家店,2023年营业额达到844亿元,会员费收入就有13亿。他们玩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模式:会员制壁垒+全球供应链+低成本运营。胖东来的营业额去年是107亿,从规模上看确实不及山姆。但有意思的是,胖东来把95%的利润分给了员工,这在全球零售业都是绝无仅有的。员工拿到了实惠,自然会用心服务顾客。(文章来源:公众号“py编程派”,作者:老文)
(一)
食品安全背后的制度逻辑
山姆对商品质量的管控确实严格,从原材料到生产流程都按国际标准操作,保证每件商品都可追溯。山姆能做到基本的食品安全不奇怪,这是资本主义企业的生存底线。因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仅股价会暴跌,更会面临天价赔偿,这是他们无法承受的。但山姆的会员制实际上是一种排他性的制度设计,普通老百姓很难享受到这种“特权”。反观胖东来,他们对供应商的管理非常严格。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相关供应商不仅要承担赔偿责任,还会被直接清退出供应链。这套机制看似简单,但执行起来特别硬气。笔者了解到,胖东来宁可商品品类少一些,也要确保每件商品都让顾客放心。
(二)
员工福利与企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胖东来的员工待遇在业内是出了名的好。在河南许昌,胖东来以“8000元工资+双休+140天年假”闻名,被称为零售业的“乌托邦”。员工不光工资高,还有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等福利。有人说这样不赚钱,但事实恰恰相反:胖东来的员工流失率极低,服务质量却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胖东来每年营收超过百亿,但公司宁愿少赚一些,也要为员工提供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工作环境。这种“用利润换幸福”的思路,让员工获得了极大的归属感,工作意愿更强,服务质量自然也就更高。笔者采访过胖东来的一位老员工,她告诉我:“在这里工作,感觉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每天看到顾客满意的笑容,再辛苦都值得。”这种归属感和使命感,是纯粹的物质激励无法比拟的。
(三)
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的平衡
很多人说,山姆的营业额是胖东来的好几倍,证明资本主义模式更胜一筹。但这种简单对比忽略了一个重要维度:社会价值。山姆确实能赚钱,但它的利润大部分都回流到了美国。而胖东来不一样,它把利润留在了本地,用于改善员工生活、提升服务品质。更难得的是,胖东来的商品价格并不高,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到优质服务。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假设一家企业年利润1亿元,按照传统模式,这笔钱可能大部分进了老板腰包。但按胖东来的模式,9500万都回到了员工手中,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共同富裕。零售业的未来在哪里?笔者认为,既要学习山姆在食品安全和供应链管理上的经验,也要借鉴胖东来在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创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很多人跑去胖东来学习,但最后都只学到了表面的运营技巧。因为胖东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经营方式,而在于他们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坚持。这种源自社会主义理念的经营思路,才是胖东来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