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东强势入局外卖市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守?两者对决的商业内涵是什么?笔者通过京东外卖,聚焦分析在"人们有意识选择为主"的时代,哪种思维能最终胜出。先说我的建议:不是利用算法和资本去控制行为,而是通过价值观引领;不是追求短期效率烧钱扩张,而是建立长期策略;不是看向资本规模,而是看向人的价值--你是否真正理解并尊重用户、骑手和商家等所有相关方。京东的价值观能否打败美团的算法?这个还需要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个人们越来越有意识选择的时代,价值观的力量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来源:公众号“管理智慧AI+”,作者:韩勇)
(一)
京东与美团不同商业哲学的对决
什么是"算法思维"?就是通过极致算法优化和效率控制,来达到商业目标。这些"控制"的方法在过去非常有效,平台的运营效率也很高。但这些"算法控制"的方法,现在正在遇到刘强东京东外卖的挑战。刘强东更强调用户体验和食品安全,反对通过算法来压榨外卖骑手和餐饮商家。最关键的是,刘强东还给外卖骑手缴纳社保,将外卖骑手当作正式员工。你会感觉这更像价值观思维,更像刘强东这些年在京东坚持的理念。
什么是价值观思维?就是通过某种尊重人性的方式(比如保障骑手权益、公平对待商家、关注用户体验等)而间接达成了商业目标(获取合理利润)。为什么"极致算法控制"、"效率最大化"要做的事情,反而可能面临挑战?这里必须要说一下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在过去信息不透明的时代,我们更多是"被动接受"(比如骑手接受平台的派单算法安排、用户被平台控制购买选择)。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透明,用户觉醒,我们更多是"有意识地选择"(比如我们选择外卖平台不仅看价格和速度,也开始关注食品安全)。总之,我们从"被动接受"时代,走到了"有意识选择"时代。
在"被动接受"的时代,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算法思维——极致效率和控制。在这个时代,大平台对市场的控制力,保证了他们可以轻易杀死大部分新入局者。这个时代,甚至诞生了各种管理方法来提高平台的算法控制能力。比如精准定价(算法动态调整不同用户看到的价格),比如智能派单(将骑手视为算法中的变量)等等。但是现在到了"有意识选择"的时代,极致的算法控制还会那么全能吗?
用户看到骑手权益的新闻,看到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食品品质,会不会因此选择更有社会责任感的平台?你还能单纯靠低价和速度来留住他们吗?当骑手们有了更多选择(进入京东外卖),纯粹靠算法还能不能维持?这就是前面说的这种"算法思维"正在面临挑战的原因:你的用户、骑手、商家等,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意识和选择,所以通过控制来让你获益的方式,越来越容易受到挑战了。那在所有人"有意识选择"的时代,商家到底怎么做呢?我认为有最重要的三个方面:达到目标的手段--算法压榨VS价值观引领;行动规划的方式--短期效率VS长期策略;最重要的资产--资本规模VS人的价值。
(二)
算法压榨 vs 价值观引领
在被动接受的时代,最经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算法和资本去极致优化每一个环节,通过减少人们的选择来达成目标。比如自己是市场领导者,就通过二选一来控制商家,挤压竞争对手。自己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就用算法压榨骑手,降低成本。这在过去非常有效。因为在被动接受的时代,一切都相对可控。人们就像一堆数据点一样,静止在那里等待你去计算、管理、控制。但是在有意识选择时代,人们是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你无法把他们视为纯粹的算法变量,必须通过价值观、尊重的方式让他们主动支持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过去是通过算法和资本来控制人的行为,那么现在则应该是通过价值观和理念来赢得人的心。几乎所有的方面都在面临着这种变化。
外卖平台算法思维下是通过越来越严格的配送时间要求、复杂的考核机制来逼迫骑手提高效率。但这种管控方式只是控制了骑手的行为,并没有赢得骑手的内心--他们仍然会在有更好的选择机会时离开。这次京东外卖则试图通过价值观定位(关注用户、关注员工骑手、关注合作商家)攻击纯算法思维,让用户更想支持这种模式(影响人的有意识选择),或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建立差异化的长期竞争力。总之,过去我们总是希望通过算法和资本去限制别人的选择,优化每个环节的效率,从而获胜;而在有意识的选择时代,平台算法之下的管控可能失效,企业则更应该建立能够引起共鸣的价值观。
(三)
短期效率 vs 长期策略
行动规划的关键是:你需要通过放弃短期控制,来收获长期控制。比如京东外卖给骑手上社保,给予骑手尊重,放弃对短期成本的控制,反而可能收获长期的控制。比如京东外卖承诺利润控制在5%,他放弃了短期利润,不再压榨骑手和合作商家,合作商家产品质量得到控制,用户不再吃到劣质食品,体验更好,反而会促进这个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相反,你越是基于自己的短期目标出发来做一件事,越可能让长期目标离你而去。正是因为在前面说的传统"算法思维"的影响下,很多平台希望通过控制来达成目标,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做规划的时候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追求短期效率而忽视长期策略。
比如把配送时间精确到秒,短期效率非常高,但是否能代替长期策略呢?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他们会不会毫不犹豫地离开?按照一般的规律,从短期效率出发做的事情,往往反而会降低长期目标的达成。比如当年有些电商平台想要提高GMV,投入大量资源做刷单、二选一等短期行为,最终却损害了平台的长期健康。因为这些做法并不是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也就自然得不到在"有意识选择"时代广大用户的真正支持。比如公司管理者基于压力,把资源聚焦在短期的业绩上,就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建立长期竞争力。而在现在这个时代,你需要做一件价值观正确且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你的长期目标。
(四)
资本规模 vs 人的价值
想象一下,在中国的城市里有很多做外卖的,你投入了几十亿去创业做外卖,怎么做能够超过美团等巨头?在传统以算法和规模效应为主的思维下,做法是这样的:资本--到底如何拿到更多的融资,如何烧钱补贴;算法--如何控制整个的配送过程,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派单; 规模--如何尽快扩张,因为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谁的规模最大谁就能生存……这就是过去大部分外卖平台的做法,他们更多看向平台内部和资本规模,想着如何控制,如何提高效率,如何降低成本。这是因为他们假设:平台最重要的资产在资本和规模(融资额、骑手数量、门店覆盖)。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思路,资本和规模就一定是最重要的资产吗?如果平台最重要的资产不在资本规模,而在人的价值(比如用户、骑手和商家的认同)呢?在众多选择中,用户、骑手、商家是否有真正认同你的理由?你占据了怎样的价值观认知?当年,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讨论一个问题,本田公司何以能永续经营?他们总结出来了三喜欢原则:让消费者喜欢,让经销商喜欢,让员工喜欢。后来华为、宇通这些大厂的企业文化也明确“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与合作伙伴共赢”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现在刘强东也是这样的思想,关注员工的尊严,关注用户的健康,关注商家的利润。
笔者补充说明:1、本文就事论事,仅仅讲"算法控制"的思维在未来为什么可能面临挑战,而非否定美团的成功之处(实际上,美团在很多方面也有优秀的用户体验)。2、本文仅仅说这种"算法控制"的思维为什么可能会面临挑战,并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都失效了。实际上,"算法控制"依然是平台企业的主流商业思维,它仍依然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和场景。3、我不确定,在有意识选择的时代,更重要的价值是不是还在资本规模,或是在人的价值?我只清楚,这个假设在逻辑上是没问题的,只是需要验证。刘强东的京东外卖正在验证这个假设,外卖市场竞争的最终结果会给我们答案。